国内公益组织在传播上遇到了什么问题?

上个星期看到一个采访,虽然有些问题待商榷,但还算有意思:

国内的公益组织在传播上面临哪些问题?

(1)不够重视,大多机构都没有传播官的设置,只是兼带着做,不专业,没有花心思,没有列入考核指标;

(2)重视了但没有找对方式,或者传播的定位人群有问题,或者传播的方式有问题;

(3)对一些传播工具的掌握不够到位。不管做不做自己的微信或微博,得弄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否则,自己付出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效,反而浪费人力。

(4)没有学会跟媒体人交朋友,让其变成自己的有效资源;媒体人一般都很忙,不是特别大的事情,一般人是很难进行入驻式跟踪采访的,发篇新闻稿式的传播时代早已过去了。

(5)老是抱怨没有资源,没有渠道,你自己没有跨界整合资源的能力或精神,谁来给你渠道和资源?老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没有效果或效果微弱。

(6)在被动传播,尤其是危机公关上,很多机构是没有准备的,危机来了打乱仗,及格的机构也寥寥无几。

转载按:以上几条从内容、受众到方式上都有涉及,也算是一个总结。当然,曾闻有媒体(某晚报)开设有一个“志愿者中心”,每天都策划些看望老人、扶老人过马路等等的所谓“公益活动”,只能说是这个媒体消费了人们对公益的期待。在我看来,它和电视媒体的煽情没啥区别:业余而浪费。因此,不能总是为了迎合所谓媒体的需要,而去编一些煽情调故事。所以,当你不能成为媒体资源,当你的项目故事不能成为媒体所报道的对象,那么,不妨放下身段,走到微博、微信中去,与大伙一起乐呵乐呵。这样的方法,未尝不更加的专业?更加直接、更加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