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冷水:农村电商机会与挑战

当城市的购买力趋向饱和的时候,电商巨鳄们和学院教授们把目光投向了广大的农村。终于,这一回,农村再次走向了主流视野——其实所谓主流,8-9亿农民才是主流吧,然而由于参与渠道的缺失,他们至今也只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我也不妨去想象一下,当他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比价,更少的价钱可以获得更好的服务——这些正是电商所能提供的特质——的时候,应该值得欢庆一番。

但是,这样的网购体验其实不是农村电商的全部。另一大部分内容应该是:如果发展以农村为供给方的电商产业,面向城市和其他农村的消费者这样的需求方,为其提供产品、服务。尽管阿里巴巴一直在鼓吹着电商扶贫(这里是一系列文章的三集),但作为农村生活的亲历者,我只好泼上一盆务虚的冷水——在还没成为规模的农村电商行业,或者需要一些理论性的建构。这一次,我也当一回砖家。

一、机会是什么

  1. 和流水线的工厂不同,以农户为单位的农村所提供的产品非常多样化、多元化,从飞禽走兽到田间地头,都有不同的产品可供选择。这样的多样化,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人性:我们都在追求不同的东西;
  2. 引入品牌概念的农业生产,使生产者更珍惜自己的羽毛,这符合一般消费者的冀望:这是自家产的产品,放心;

二、挑战是什么

事物的另一面,可能会是这样的:

  1. 农产品是与自然禀赋相关性非常大的,在风险预防方面,他们有多大的能力?
  2. 产品的安全如何保证?
  3. 农村的网络普及率非常低(一年前的新闻:《中国农村网民数达1.56亿 互联网普及率仅23.7%》;CNNIC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5%)
  4. 农村物流?几乎是一片空白。
  5. 电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需要电商人才,这是专业化的开始。农村有么?

三、挑战详述

不需要我等再阐述农村电商的重要性,我只想在此泼冷水。那就来一条条来浇冷水。

1.在耕地日渐减少的现今(这一点未必有砖家注意到),农产品生产的条件有没有比过去更好?在技术水平上,或者更方便、省事,但是且慢,化学产品也用得更多了。自然环境的脾气越来越无常:动辄就是N年一遇的大旱和洪水,这可怎么是好?而且即使没有遇到这些极端天气,作为单独的农民,他们如何能抵御生产风险?(在此之前,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不会产生多大的规模,因而风险小很多)

2.不管是任何产品,都需要安全。而特别是入口的农产品,那安全就更为重要。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认证,这个体系即使已经建立,但认证起来却很困难。因为与城市不同,在质量认证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细化的分工。这一点能顺利移植到农村?我其实是非常怀疑基层质量监督部门的能力的。

3.网络普及率低。这一点几乎没办法短时间补救,脱离了网络,电商无从谈起。在CNNIC2013年的报告中,27.5%的农民都上网了,重头戏是这一句“截至2013年12月,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到84.6%”。意思就是,这27.5%的网络普及率,有八成多是用手机上网。这手机上网的范畴可能包括几种:QQ聊天、看WAP网站、玩游戏、看视频、网购。但是手机上网能否卖东西?答案当然不能。

4.物流问题。城市的物流水平是依附在城市便捷的交通和一流的基础设施水平上的,如果去除二者,则物流无从谈起。那么问题来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如何?交通水平如何?这样一问,物流前景就十分黯淡。而如果物流水平有限,即使是酒香,还怕巷子深。

5.电商人才。这是另一个戳痛人的地方:几乎没有多少人回到农村了。试想,纵使现时40岁的村民们学习水平非常高,但要使用互联网,用好互联网,开一间网店,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竞争和投诉,也需要非常大的力气吧。而在发育初期的农村电商,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人么?其实这是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农村能为普通人提供和城市一样的生活环境么?能让普通人拥有在城市里一样的生活水平么?

四、结语

几个简单的模式(遂昌模式什么的)并不能成为样本来流传和照搬。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的现状里,谈农村电商的普适有点不切实际。教授们再多的对政府的建议,制定再多的电商扶持政策,都不外是空中楼阁。要想扩大农村市场?要想发展农村消费者?要让城市消费者更多反哺农村?从基础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