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是中国CSR的出口转内销。所谓光彩模型,其实就是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的项目模型(当然了,天知道)。
顺着这个所谓模型的介绍,企业在其中的作用有:
- 向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农资(种子、工具等);
- 传播实践知识和技术,确保农民得到适当的培训;
- 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农产品;
在项目中,农民可以同时使用自家资源(如土地)和企业提供的工具(如现代农具)进行生产;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和技术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率并减少病虫灾害所引起的损失等等。其实在这里只是另一种公司+农户的模式,不过政府的力量掺杂其中,成为桥梁。非政府组织则顺其自然地成为协调者。
在Private Sector(私人部门)中:
企业的投入是资本、运营成本,其收获是:政府补贴、企业声誉、政治风险的降低(这个真的是奇葩)和信息成本的降低(获得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减少信息收集和沟通的成本)
另一个主体农民的投入是劳力和土地,其收获则是收入预期、取得最优的长期收益率,降低了经营风险(在企业和政府的支持下),也获得各类专业的技术服务支持。
在Public Sector(公共部门)中:
政府投入了税收优惠,提供借贷便利,建设基础设施,但收获是: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把市场风险留个私人部门(企业)来处理,通过风险转移,消除或减少了运营和管理方面的成本。
非政府组织的投入是:协调成本和运营成本。其收获是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成其自身的目标,自我实现)。
这个模型的关键是什么?
- 信息对称。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本,城市有着各种不安分的想赚钱的商业人才,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该如何去除彼此间的鸿沟?是这个模型的关键之一。
- 激励。有效的激励企业投入、激励农民投入,激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投身其中,就意味着要找到每个参与者的相应的激励因素。
- 监督。在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事先预定好的价格会导致农民、企业的违约行为的产生。那么,作为协调者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则该如何做好自身的协调、监督角色?
这个模型的难处是什么?
在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模型中,在当前的情况下,也有其难处和缺陷。比如政府作为强势的一方,会罔顾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作为土地的使用者(事实上,在中国农民并不拥有土地)的农民,也极可能追求当前的利益,二者的合流会让事情变得无比糟糕。
在市场中,过多的干涉会让市场主体失去动力。假使某项农产品崩溃(这情形时常发生),即使政府出手救市,那么也需要极大的成本。这成本从何而来?答案是:民众。
最后,这个模型就像一个契合度非常好的齿轮,如果稍有一方出了差池,就会使得整个模型失去效用。另一层意思是:四者行事的边界非常难以制定,有一方越出边界了,也会让这个模型失去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