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嘿客店的机会与挑战各是什么?

世界是永恒的参差多态的,这让人看到希望。比如,现在顺丰速递就开始进军社区电子商务(这个词太拗口,英文或者会好点:community e-commerce)。这次进军以“嘿客店”为主,时间戳是:2014年的5月18日。当然,唱红和唱黑都有之,兼听一下,挺有意思。

唱红:

虎嗅网 顺丰嘿客店,颠覆性的“纸牌屋”

嘿店没有满货柜的食品、成箱的饮料除了几台供购下单的触屏机,到处都是供手机扫码下单的“纸牌”,食品、服装、数码。

如果在大型社区各主要入口设立嘿店,男主人开车回家路过,挥舞手机一扫(甚至可以不下车)。人到家刚刚坐定,一箱啤酒已经送到。实体店还将起到招牌、广告的作用,让顺丰APP成为该社区最流行的手机应用。

顺丰此次连锁便利店的开建显然是电商的战略一步,顺应电商趋势,用O2O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倘若未来嘿店布局成功,那么,顺丰优选解决生鲜O2O的最后一个问题,即配送问题,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作者还说到顺丰之前跟便利店的合作:

“快递+便利店”是一种成熟的模式,并已有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发达市场取得成功的先例。快递+便利店模式是一个三方得利的多赢方案,对于快递公司来说,便利店存放点能够简化签收等程序,缩短配送时间和复杂程度,大大提高配送效率;对于便利店来说,除了每单0.8-1.0元左右的代收包裹收益之外,客流的增大更被看中,毕竟有客流就有购买的可能;对于网购消费者来讲,把包裹寄存到附近的便利店一方面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见面取快递的麻烦。

现在,顺丰自己建便利店了。

另外,生鲜O2O(Online to Offline)还是一片蓝海,几乎没人在里边取得颠覆性成功。为什么?因为技术限制:生鲜的仓储、物流。

其实做生鲜难题还很多,现在人们对生鲜的购买大部分还是在体验基础之上的,挑挑拣拣,货比三家的消费习惯决定了做生鲜电商单单解决配送难题还是不够的。业内人士有分析称,做生鲜O2O的时候,线下展示工作是成败与否的关键。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选择自建中央展示厅的方法,但是从终端配送点来讲,便利店的时尚便利相对是比较符合其要求的。

此次顺丰选择自建社区便利店,可见其目的虽然在电商,但是野心更大,O2O布局,生鲜电商闭环模式顺利实现也只能说现在向前迈了一大步,未来如何完善还需观察。

唱黑

在微信的公众号上,有一篇名为《草根调研:顺丰嘿店死刑 缓期两年执行!》的文章四处被复制粘贴。作者以写小说的笔触唱黑顺丰,拉到文末一看,这个文章作者似乎是速递易的老板写的。感觉顺丰似乎动了他的蛋糕(速递易也想做社区商务服务、社区金融服务)。中间部分水分太大,直接看总结,还有点意思,不过最后一点纯粹属于作者的个人猜测,忽略。

1、首先就是经营成本。整体意思是顺丰要在闹市弄一门店,成本就亏死。

2、顺丰的算盘就是:我在这个社区占了一个点,我提供了一百多个展示你们商品的位置,相当于一百多个广告位置,你们的商品可以进驻我这个店面,我来给你们网站“引流”,带来巨大的流量。然后我收你们图片租金,或者你们卖掉我抽佣金,或者你们干脆就锁定顺丰,给我快递费吧。作者的担忧是,没有店家愿意进驻顺丰这个“嘿店”,因为,首先你得给我看销售额。

3、其次是基因问题:顺丰是快递行业的标杆。但是,一个快递做得好,销售不一定做得好。比如:服务人员不合格,不懂介绍商品,不懂介绍嘿店,不懂基本服务礼仪,基本制服不统一,前言不搭后语,看得出没受过系统的培训;店面严重缺乏浓厚的购物氛围,拍板的人没零售/销售基因;展示的“顺丰价”和刷出来的网络价严重脱节,这暴漏了顺丰在经营零售管理细节上的严重缺陷;顺丰标榜的:O2O购物体验是个啥;在国内所有的零售渠道,所有的零售业态内,我从没见过类似“嘿店”样子的经营方式,我也丝毫没有感受到这种业态的活力和生命力,做销售,最终靠的都是人,而不是二维码。

挑战和机会到底是什么?

每个新生事物总会面临诸多的艰难,这是自然、社会的规律。先说机会是什么:

  • 顺丰有强大的物流网络,这是最大的后盾(想想加入顺丰要推销某样产品,就让快递员送个传单给收货人,然后产品的知名度就相当高了)。在这后盾后面,还有人们对这个品牌的认知,大家都知道,选快递,顺丰靠谱;上面的速递易老板是没有的;
  • 社区电子商务是一片蓝海,京东、阿里巴巴都还没把触角伸到社区层面(这里的社区指城市社区为主),所以,先到者总是有机会的;
  • 新技术应用:二维码并不像上述的那位有些口炮的老板那样不堪。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就是一个技术的走近大众的很好的例证:总有一天,新生技术会很好很多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二维码只是其中之一种技术;
  • 与旧式便利店不同的是,顺丰的嘿店需要付的是更少房租、更少人工等等,就是一个轻式便利店(不一定要开在闹市);

挑战是什么?

  • 万事开头难,顺丰即使不自营产品,但也要让人接受这样的产品销售方式:就是如何说服产品供应商入驻?看来又要放血占领市场了;
  • 人才培训:这样的店,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掌控?销售人员需要什么技巧?没有人知道;
  • 网络购物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参考淘宝),那么手机扫描购物这样的体验又需要多少时间?是不是更长
  • 即使只用纸牌来显示产品,但也得有比较(很多人会打开手机上淘宝看看价格),那么这个店和淘宝上的那些货有啥异质性的差异?